走进昆明市五华区丰宁街道虹山中路社区,楼宇间绿树掩映,饱含岁月痕迹的老房子外墙被粉刷一新,老人们在亭下悠闲对弈,孩童们在小区空地上追逐嬉戏,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五华区丰宁街道虹山中路社区以“民生小实事”项目为抓手,建立“党建+书记工作室”强化引领,依托“同心结议事会”推动协商共治,培育自组织和志愿服务,构建“民生账簿+追踪机制”,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04项,撬动资金49万元,化解纠纷涉及134万元,群众满意率达99%,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书记工作室”打造治理强引擎
虹山中路社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却居住着超过1.2万名居民,治理压力巨大。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不能靠社区干部唱‘独角戏’,如何攥指成拳?”面对治理难题,虹山中路社区党委没有选择单打独斗。“打造‘党建+书记工作室’不是挂一块牌子,而是我们聚合资源、破解难题的‘作战指挥室’。”社区党委书记汤晓红介绍。社区创新推行“开放式兼职委员制”,吸纳辖区单位、物业、业委会的党组织负责人进入社区“大党委”,昔日的“陌邻”变成了并肩作战的“队友”,社区的“治理朋友圈”迅速扩大。“书记工作室”负责将这些资源“串珠成链”,通过升级版的“同心结议事会”,常态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创新建立“民生账簿+追踪机制”,通过周例会晒账、党委点评问效及发送“社会治理意见书”进行闭环督办,实现民生诉求的全流程跟踪与高效处置。
不仅如此,社区将“书记工作室”作为实践课堂,系统提炼并推广“1685工作法”“五提五问”“一事一议、一事一解”“走听见解”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范式。通过周例会、网格研判会进行“以会代训”,促进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技巧的“开盒”共享,让年轻社工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小巷总理”。

畅通民意路事事有回音
民意“石沉大海”,是过去许多社区治理的痛点。如何确保群众的呼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虹山中路社区的答案是一本特殊的“账簿”——“民生账簿+追踪机制”。
“以前开会提了建议,会后就没下文了。现在不一样,议定的事立马就上‘民生账簿’!”居民张阿姨欣喜地说。社区通过线上楼院群、线下心愿墙等七大渠道,将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一记录在册,形成“民生账簿”。借助居民代表会、人大代表常态化进社区联络机制、“同心结议事会”平台,不仅广泛“问需”,更深层次地“问计”于民。一年来召开涉及道路通行、老旧小区改造、整治“三合一”场所、环境卫生等“同心结恳谈会”68场次,一系列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民主协商中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
其中,针对居民反映的人行道狭窄、无路灯问题,社区联动人大代表,推动多部门协作,利用国庆假期完成改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民心路”;针对冬季用电高峰频繁跳闸问题,社区联动供电部门设立全省首个社区“供电服务驿站”,彻底告别“糟心事”。对于物业管理等跨领域难题,社区则通过发送“社会治理意见书”搭建沟通桥梁,推动解决了高层玻璃坠落风险、小区树木倒伏隐患等30多个复杂诉求,让“民生账簿”成为衡量社区幸福的“温度计”。

居民自治激发内生动力
社区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内生动力。虹山新村中路停车难,是社区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时常因乱停乱放导致人车混行、消防通道堵塞,矛盾频发。起初,社区先通过“同心结议事会”引入物业、建成智慧车库,却不料周边车辆涌入“吃免费午餐”,道路乱象“返本还原”。更棘手的是,道路权属变更为市政道路,社区和物业陷入“管不了、不敢管”的尴尬。面对僵局,社区党委果断“吹哨”,人大代表、职能部门迅速“报到”。经过多轮现场踏勘和协商,最终形成“现状移交交警、多方日常共管”的方案。最终,社区通过“民生小实事”项目经费支持,将近400米的简易隔离栏升级为标准护栏,彻底根治了道路顽疾。
不仅如此,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社区开办“老年大学”,不仅丰富了居民生活,更通过学员自治,孵化出一支成熟的社区自组织。这支队伍还将教学成果反哺社区,在“假日学校”为孩子们上课,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承。持续开展“红匠工作室+慈善超市”绳结编织和义卖方式积累爱心基金,形成“民生小实事”项目人财物“支持体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积分兑换”机制激励善行,社区设立“虹家驿站”提供便民服务,涌现出200余名“虹山好人”。从义务理发的退休师傅,到为邻居修理家电的能人巧匠,再到每日巡查网格的党员志愿者,一股股“虹山温度”汇聚成强大的社区暖流。
下一步,虹山中路社区将继续深化“书记工作室”效能,优化“民生账簿”机制,壮大“爱心基金”池,让“民生温度”持续升温,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提供更多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