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况
马街社区为富民县款庄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社区设党委1个、党支部9个,下辖8个自然村,28个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农村集镇社区,流动人口多、居民需求多元、治理难度大。长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困难,辖区内医院、学校、企业、个体户等群体利益诉求各异,权责划分模糊,沟通协作机制欠缺,资源整合不足,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三是居民参与度不足,对社区事务关注度低,存在“不涉及本人利益的事不参与,涉及个人利益不让步”的现象,“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较为突出。自开展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以来,马街社区以组织实施“民生小实事”为抓手,用实“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举措,将解决群众身边11项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提升治理水平的突破口和试金石,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二、 主要做法
创新构建“四方联动”机制,凝聚治理合力
社区党委着力构建系统化、精细化的治理体系,形成“四方”力量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一是“书记工作室”核心引航。充分发挥社区党委书记的“头雁”效应和工作室的枢纽平台作用。牵头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以办成“民生小实事”为目标,广泛动员,确保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书记讲堂”4期,培养村组骨干23名,带领党员、网格员落实“三必到四必访”制度,强化与群众联系,提升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对接协调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各方资源,形成“政府+集体+社会”的多元投入机制,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居民议事会”汇集民智。制定《居民议事会章程》等规则,为党员、居民代表、乡贤等多元主体参与民生项目全流程提供制度保障。试点以来召开议事会20余场次,按照“合法合规、力所能及、民生优先”原则,协商确定“民生小实事”项目清单,并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管理。
三是“社会组织”专业赋能。孵化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围绕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开展工作,深度参与“民生小实事”。如,参与化解道路硬化工程等矛盾纠纷18起,调解成功率100%;建立“1+N”(1名村组干部对多户群众)结对帮扶机制;发动200余名群众参与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本土化力量。
四是“志愿服务”暖心聚力。成立37人的综合性志愿者队伍,下设社区服务、平安综治、应急救援、关爱特殊群体4个小分队,带动群众200余人次参与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矛盾化解、关爱服务等60余场次。制定《志愿者积分制管理细则及兑换方案》,以激励措施提升志愿者荣誉感和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
聚焦“五大领域”精准发力,办好惠民实事
社区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五大领域深耕细作,用“小实事”撬动“大民生”。
一是技能培训促共富。借鉴“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土地,建成“黎阳姐妹共富工坊”。开展种植、分拣、电商等“订单式”培训16场次,培训320余人次。引导成立茭瓜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建设“物流到村”服务点11个,助农销售农产品150吨,带动85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二是基础设施补短板。整合资金20余万元硬化道路520米、修复道路430米。动员群众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盘活闲置集体资源,新建停车场2处,有效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
三是人居环境塑新颜。制定《门前三包星级评定细则》等制度,成立环境卫生志愿“攻坚队”,每月清扫2次,累计清理垃圾50余吨,同时动员群众自行清扫房前屋后1200余户次。鼓励居民打造“微花园”“微菜园”136处,提升社区颜值。
四是健康服务护安康。与医院共建“健康马甲”志愿分队,每月开展“健康服务日”活动,开展义诊18场惠及3800余人次,建立健康档案620份。创新设置“过期药品兑换点”,回收过期药品700余盒(瓶),守护环境与用药安全。
五是文化浸润汇民心。开设“睦邻文化流动课堂”36场,吸引2800余人次参与。常态化举办重阳“敬老孝亲宴”、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激活社区邻里温情,增强认同感。
深化“民事民治”工作方法,突出示范效应
试点工作以来,社区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全程践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举措,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多元征集民意。通过入户座谈、居民会议、“周三说事”、民情留言板、微信群等多元渠道收集民意。试点工作以来,收集居民意见建议31条。
二是广泛凝聚共识。召开居民议事会,获131户居民代表一致支持,将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庄村道路破损问题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三是联动共建力量。形成“政府补助+集体投入+企业捐赠+乡贤捐资+群众投工”机制(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经费6万元,村集体出资15万元,企业捐赠水泥50吨,居民捐资6000元、投工150人次)。工程施工创新运用“三级联动”(镇、社区、居民小组)机制,成功化解5起典型矛盾纠纷。
四是共享共建成果。道路竣工后居民自发制定《道路管护公约》,抓好道路主动养护,群众满意度达100%,从“烦心路”变为干群的“连心路”,居民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