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
实施民生小实事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典型案例——五华篇:办好“小实事”让基层治理从“社区独唱”到“社会合唱”
来源:昆明社会工作
2025-09-11
字体:【

基本情况

五华区丰宁街道虹山中路社区辖区面积0.8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5120户12410人,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82名。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资源少、诉求多、群众参与不够等治理难题,虹山中路社区以“民生小实事”项目为载体,坚持党建引领、畅通民意、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各类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搭建“党建+书记工作室”、“同心结议事会”、培育群众性自治组织、创新志愿服务机制,促进基层治理从“单点发力”转向“万众一心”,推动民生服务从“社区独唱”提升到“社会合唱”。虹山中路社区通过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04项,撬动资金49万元,化解矛盾纠纷3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9%,形成基层治理多元协同共治的良好格局。

主要做法

发挥党建聚能效应

建强政治引领主心骨

社区党委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全局,创新打造“党建+书记工作室”模式,使其成为聚合资源、破解难题、引领治理的坚强核心。

1

一是以“带办领办”机制凝聚治理合力。纵向上,构建了“社区党委—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上下贯通的组织链条。横向上,建立了“社区党委—社区“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物委会)—居民群众”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委有部署,所属党组织能落实;社区建设遇难题,联席会议来协商;居民群众有需求,党员带头有回应。

二是以“帮带培养”模式提升专业能力。将“书记工作室”作为实践课堂,系统提炼并推广“1685工作法”(一套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实施六步骤工作推进、发挥八个方面力量作用、铭记五忠心为民务实)、“五提五问”(党员、群众、驻区公共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社区“两委”“提”;党建联席会、居民代表会、议事协商会、网格综治例会、民情恳谈会“问”),“一事一议、一事一解”、“走听见解”等工作方法。通过周例会、网格研判会进行“以会代训”,促进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技巧“开盒”共享,有力推动社区干部队伍理念与能力的“双提升”。

三是以“汇聚资源”路径构建支持体系。虹山中路社区驻区公共单位仅有3家,数量少、资源少、规模小。社区党委班子坚持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闯敢试,以党组织为纽带、链接多方资源,把辖区外16家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动起来,把资源聚起来、把人心凝起来、把难题解起来,不断扩大红色“朋友圈”、织密红色“治理圈”、打造红色“生活圈”,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要素支持。

畅通民意响应渠道

深化民主协商赋能

社区秉承“决策议题来自群众,难题化解依靠群众,纠纷调解交给群众,社会服务托付群众”的原则,通过“同心结议事会”凝聚共识,有效解决基层治理“疑难杂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社区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

2

一是构建全域覆盖的民意收集网络。打通线上楼院群、线下心愿墙等“七大”民意渠道,坚持“民事民议民决”原则,社区主动搭建平台、丰富载体,运用“五提五问”工作法,开通群众诉求“直通车”。融合“七彩同心结”工作法,推动“有事多商量、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商量”成为社区居民共识。通过民情社工、党员、志愿者、楼栋长、网格员走家串户察民情、访民意,及时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动员群众力量解决问题。其中,针对虹山新村小区道路停车占用消防通道、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关乎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问题,社区通过“同心结议事会”实现群众自主“说事、议事、主事”,让群众出面出谋划策,共商共建,撬动社会资源妥善解决,形成“多路径收集议题、分层次协商议事、按流程逐步落实”的协商民主新格局。

二是搭建闭环高效的民意处置桥梁。依托兼职委员制和书记工作室协调功能,将党组织、群团组织、驻区单位、楼栋长、居民纳入一体管理,形成“五方协同共治”模式,创新建立“民生账簿+追踪机制”,通过周例会晒账、党委点评问效、发送“社会治理意见书”进行闭环督办的机制,实现民生诉求全流程跟踪与高效处置,确保民意响应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累计召开“同心结恳谈会”68场,成功化解了道路通行、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治理难题。

三是健全长效化民主参与保障机制。建立人大代表常态化进社区联络机制,确保民意上传渠道畅通;完善议事成果公示与反馈制度,接受全体居民监督;将“同心结议事会”的运作流程、议事规则标准化,降低参与门槛,保障民主协商不因人员变动而中断,推动社区民主实践实现从“机制创新”到“制度成熟”的跨越。

激发多元共治增能

壮大基层治理主力军

社区党委着力培育内生力量,推动志愿服务与自组织发展,构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治共享新格局。

3

一是培育自组织激活社区“微细胞”。依靠社区党员队伍、居民楼栋长和居民代表队伍,建立“虹山大妈”义务巡逻队,开展日常楼栋安全防护巡逻,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置虹山新村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等问题。挖掘辖区能人巧匠,打造“红匠工作室+绳结义卖”品牌,反哺支持“爱心基金”,开展社区活动和慰问帮扶困难群众,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整合资源开办“老年大学”,推行学员自主管理,开设5个特色班,将老年教育成果反哺青少年教育。

二是创新志愿服务机制汇聚“虹山温度”。通过“三个聚力”拓宽服务维度:聚力扩大兼职委员“朋友圈”,引入专业力量;聚力“网格+民情信息员”,延伸治理触角;聚力社区能人巧匠,提供精准特色服务。通过“四个依托”创新志愿服务机制:依托“积分兑换”制度激励回馈志愿服务参与者;依托红色网格即时反馈制度快速处置社区微小问题;依托“虹家驿站”建设提供便民微服务;依托“四美家园”创建持续优化人居环境。通过一系列机制建设,社区志愿服务逐渐深入人心。截至目前,社区褒扬“虹山好人”200余名,居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意愿显著提高。

三是多元支撑筑实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破解社区“权小责大”的困境,虹山中路社区强化“多元支撑”,融合“两代表一委员”等机制上下联动,成功实施虹山西路人行道改造,明确市政道路权属,解决困扰多年的出行顽疾;通过“2+3+N”机制(街道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共同担任指挥长为核心指挥,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三个核心职能部门为中坚力量,妇联、民政、卫健、教育、社区、社会组织等N个部门力量共同参与),成功化解多起涉及特殊人群的邻里积案,促成多部门联合解决虹山新村小区频繁停水、机动车乱停乱放、共享单车堵塞通道等民生难题;通过项目化形式,先后实施5轮老旧小区“微改造”,办好老年“爱心食坊”;引入“爱心理发” “爱心修鞋”等便民服务点,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提供孵化平台,让基层治理形成“一盘棋”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