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群团“联盟”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坚持“党管群团、协同高效、合作共赢”的原则,聚焦“需求清单+资源清单”精准对接,凝聚起“1+1>2”的群团服务力。2025年暑期,群团“联盟”聚焦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新就业群体等家庭暑期看护难、教育难的痛点,紧扣少年儿童成长需求,创新开展“暑期托管+”系列活动,构建起群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立体矩阵。
“多维托管+弹性照护”
纾解假期看管愁
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确保托管服务精准触达。
县总工会以开展暑期爱心托管(育)班为抓手,创新推出临时照护服务,打破传统托管(育)班整期报名的限制,实行单日照护、周期照护和弹性组合三种灵活机制,满足不固定、碎片化托管需求。同时,实行“公益免费+普惠收费”,费用由县总工会承担一半、家长承担一半,对困难职工、三孩家庭、县级以上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子女免费,切实减轻家庭教育养育压力。活动惠及200余名儿童,服务时长30天,开班后相继获得多家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团县委联合富民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委人才办、永定街道和大营街道举办企业职工和新就业群体子女“星光夏令营”,充分整合“联盟”单位优质资源,设计涵盖科技体验、艺术陶冶、法治教育、红色传承及产业认知等方面的实践研学活动,全方位增强企业职工和新就业群体子女对富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
“成长关爱+安全守护”
护航成长筑防线
坚持将安全教育刚性需求与暖心陪伴情感支持有机结合,切实提升托管服务实效。
团县委立足“心立方”关爱工程,有效汇聚“返家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等青春力量,在城北社区、大营社区举办暑期托管班,双线推进“安全教育+成长支持”托管模式。一方面,聚焦少年儿童安全自护能力提升,组织县妇联、县科协、县红十字会志愿者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生动开展防溺水、交通安全、防霸凌、防侵害等专题教育,将抽象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感可学的实用技能,切实增强少年儿童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人文关怀与成长激励,向105名少年儿童发放学习用品“成长礼包”,传递组织温暖,激发学习热情,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科普实践+兴趣激发”
启迪探索育未来
探索固定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创新群团组织服务机制,有效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
县科协聚焦暑期青少年科普教育,举办以科普筑基、实训提能、亲子共情为路径的“科技奇趣营”,开展“暑期无人机与科普探秘之旅”活动,充分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锻炼实践与协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科普零距离一起向未来”寒暑期科普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以科学观测为核心组建富民县第二支“小小啄木鸟”汉字纠错志愿服务队,引导青少年在科学观测思维指引下,参与汉字纠错实践,既强化科学认知,又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此外,依托丰富的科普资源,将“科普大篷车”驶入暑期托管班现场,把包括思维训练展品、“机器狗贝贝探索之旅”实景展示等优质科普活动送到青少年身边,让青少年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直接的参与者和探索者,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
“校地联动+资源整合”
赋能乡村促均衡
链接高校优质资源,形成“高校支教+本地托管”的接力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北京师范大学云影行实践队在款庄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实践活动为契机,“联盟”单位积极整合资源,协助实践队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开发设计覆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板块的课程及活动,力求实现五育之间有机融合。
联盟单位还支持实践队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家庭教育模式与学生心理健康调研等活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教育需求精准对接,为破解乡村教育、暑期托管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解决方案。
此次暑期托管服务实践,是富民县群团“联盟”深化协同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的一次重要探索。活动实现了从“单一看护”向“全面发展”、从“部门独唱”向“群团合唱”、从“临时活动”向“常态服务”的三大转变,有效破解了少年儿童假期看护难与教育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