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良县滇米火车站社区针对老旧小区聚集、设施老化等突出问题,发动群众和身边的团体筹集了3万余元社区基金,通过“小切口”解决民生“小实事”,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累计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00余件,让“小基金”成为撬动多元共治的“大杠杆”。
一、 靶向破题:锁定“老乱难”,基金找准治理“发力点”
社区通过“露天党群议事会”“院坝会”等形式,收集居民诉求 300余条,精准锁定三大治理痛点,用基金 “小投入” 破解民生“大难题”。一是破解“老”问题,让银龄生活有保障。针对老年群体“吃饭难、办事难”,基金支持改造社区卫生室、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前期场地,联合县医院开通 “银龄绿色通道”,免除100余名老人部分挂号费,组织医生上门义诊30余次,为230名独居老人提供“三个一”服务包(定期电话问候、物资代购、入户慰问)。二是整治“乱”现象,让公共空间有秩序。聚焦电动车乱停、垃圾堆积等问题,基金统筹资源新增停车位90个、充电桩100个,清理垃圾70余吨,规范84栋老旧小区道路管理,让曾经的 “杂乱巷” 变身 “整洁院”。三是化解“难”矛盾,让邻里关系有温度。依托基金支持,将30平方米议事亭扩建成300平方米议事广场,通过“六步议事法”解决噪音扰民、不文明养犬等纠纷20余起,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5%。
二、 机制赋能:闭环管理“筹管用”,基金释放最大效能
建立“募集——使用——监管”全流程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 3万余元基金发挥“滚雪球”效应。一是多元募集,聚沙成塔。联动辖区3家“三新”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动员党员、爱心人士捐赠,累计募集资金3.2万元,物资折合人民币 5 万余元,打破 “政府单打独斗” 困局。二是清单对接,精准滴灌。通过2个意见反馈信箱收集 “需求清单” 30余份,转化为“项目清单” 28项,由驻区单位、志愿队伍认领 “服务清单”,解决老旧小区照明设施缺失、健身器材损坏等民生问题100余个。三是阳光监管,持续运转。设立基金公示栏,每月公开收支明细,宣讲公益捐赠抵税政策,吸引更多主体参与,目前已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群众评单” 的良性循环。
三、 共治提效:从“受助者”到“参与者”,基金激活内生动力
基金不仅解决实事,更唤醒居民 “主人翁” 意识,推动治理从 “外部推动” 向 “内部驱动” 转变。一是银龄变身 “治理员”。培育 “银龄互助队”“帮帮团” 等志愿服务队伍6支,80余名老人参与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其中退休铁路干部组成的调解队成功化解纠纷15起,形成 “老人管老人、熟人管熟人” 的治理模式。二是资源拧成 “一股绳”。整合驻区单位资源,新建休闲健身设施3处、充电棚5个,辖区米面粮油店为750名空巢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党员先锋队免费检修老人家中水管、电路80余次,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推”。三是社区焕发 “新活力”。基金支持开展“幸福邻里节”“银龄课堂”等活动26期,800余名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新增照明160余处、休闲设施3处,实现“逆龄”蝶变,居民幸福感 “原地升级”。
现在,滇米火车站社区的“小基金”已成为基层治理的 “金钥匙”,用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证明基层治理不在“钱多钱少”,而在是否找准群众需求、激活多元力量,让每一份投入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