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况
盘龙区金辰街道天祥社区以解决群众身边和家门口的“小事”为切入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动员群众“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一条条好建议被采纳,实现了从“我提出、你办理、我受益”向“我主张、我参与、我推动解决”转变,让“要办什么事,群众说了算;办得怎么样,群众来评价”成为各方共识。全省实施“民生小实事”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专项行动以来,天祥社区居民提案(建议)从50余件提升至220余件,居民议事出席率达80%,80%以上的居民关注社区事务,50%以上的居民为社区事务建言献策,40%以上的居民主动为解决身边公共问题出钱出力,天祥社区基金累计接收1000余名居民捐款超7.2万元,助力完成民生小实事23件。其中,居民自发筹资筹劳解决15件,群众参与人次从240余人次增加至560余人次,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自组织达15个,居民群众从以前的“站着看”到“主动干”,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
二、主要做法
全方位收集——聚焦“小需求”,把准“小实事”立项关
一是“小提案”广征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社区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征集网络,设置线上32个居民联络群、线下16棵小区心愿树,鼓励居民随时提交“金点子”并安排专职网格员每周两次定点收集形成《居民提案登记表》,同步在社区公告栏按“环境治理”“设施维护”“文化活动”三大类公示提案处理进度,让居民从提交到落实全程可追踪。二是“小板凳”深倾听,主动挖掘民生痛点。推行“三必访”工作法(困难家庭必访、矛盾集中区域必访、重点人群必访),由社区书记工作室牵头组建“1+3+N”走访队伍(1名社区干部+3名网格员+若干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凉亭、小广场等场所开展“天祥夜话”议事会,每周至少收集居民诉求2次。三是“小清单”动态调,科学立项精准发力。每月15日固定召开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及居民代表组成的四方联席会,对征集事项进行民主协商,按照紧急程度、受益范围、实施可行性三维度量化评估,动态更新项目优先级排序表。
全要素支撑——整合“小资源”,赋能“小实事”快落地
一是“小协商”聚共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针对项目方案设计、资金使用监管、施工队伍遴选等关键环节,组织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业委会成员“现场议、当场定”,建立“提出议题——民主协商——形成方案——公示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二是“小资金”促共建,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补一点、社会筹一点、居民出一点”三位一体筹资模式,同步推行“项目认领”共建机制,依托社区“书记工作室”,向各党支部以及共建单位发布“公益召集令”,引入辖区5家企业和共建单位参与,吸引爱心企事业单位、党员、居民捐赠老物件近120余件,用于老厂生活区微提升改造空间布置。三是“小平台”汇众力,打造共建共治生态。挖掘水电维修、园艺设计等特长居民156人,成立“老厂百事帮帮团”“巧娘”开心编织队等15支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持续性社区志愿服务行动。
全过程跟踪——注重“小满意”,保障“小实事”见实效
一是“小评议”验成效,群众打分定优劣。项目完工后,组织受益居民代表开展“三看三评”:一看工程质量评施工方,二看资金流向评监理方,三看群众满意度评管理部门。评议结果设立“优秀(90+)、合格(80-89)、整改(80以下)”三档,得分低于80分的项目需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整改方案,并由街道纪工委建立整改台账,整改完成后须进行二次评议,确保群众满意度真达标、硬过关。二是“小监督”促长效,居民当家管到底。建立“五小监督”机制,聘请25名责任心强、熟悉社区环境的党员和楼栋长担任“小实事监督员”,并划分“责任监督地图”,形成“居民提事——社区搭台——共建共治——群众监督”的良性治理循环。三是“小故事”传温情,营造共治浓厚氛围。收集记录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的暖心微事迹,累计形成《天祥故事》《睦邻日记》等图文并茂的纪实案例5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