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阿拉街道航天社区成立于2010年,2019年与航天公司剥离后由单位型社区转为城市型社区,辖区面积2.2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下辖航天大区、航天小区、云南铸造厂生活区、枫丹白露小区等10个居民小区,其中8个为老旧居民小区。面对老旧小区遗留问题多、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工作人手不足等基层治理难题,航天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用好党员、群团组织、志愿者等队伍,不断深化和创新社区工作,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使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当好老旧小区治理的“主心骨”
在老旧小区治理中,党员队伍如同 “红色引擎”,通过亮身份、强堡垒、优服务,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激活老旧小区 “微治理” 的神经末梢。
一是抓好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航天社区党委下辖9个党支部,管理党员近400名,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培养党员干部“四个特别”精神,争当思想“引路人”、行动“领头雁”、治理“实干家”。
二是落实党员服务“到家”,为群众解难题,绘幸福。发动153名在职党员,制定“三项清单”,实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新模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充分发挥在职党员个人优势和特长,成立政策宣讲、健康义诊、扶贫助困、环境整治队等6支团队,与居民需求的有效衔接,搭建起社区、党员、居民之间的“连心桥”,真正让党员把服务做回“家里”、做到群众“心坎”。
三是构建三级组织联动体系,打造多元共治“红色枢纽”。规范“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区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强联动,聚合力,强化群众服务意识。成立8个居民区党支部,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居民区党支部党员力量,推动党旗进小区、进楼栋、进家门,让居民区党支部活动阵地“活”起来,成为学习、议事、排忧解难的公共空间,织密社区治理“针脚”。打造“红色合伙人”模式,整合辖区5家公共单位,建立“兼职委员制”,定期召开“议事会、联席会”,共同构建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整合群团力量
壮大老旧小区治理“朋友圈”
一是比学赶超,强化“工”力量。着力打造一支有知识、懂专业、善工作、留得住的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和治理精细化水平。当前,航天社区共有工作人员17人,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比52.9%。
二是奋发有为,贡献“青”活力。组建青年突击队,召集现有平均年龄24岁的集体成员105名,以青年“青”活力,开展老年智能手机培训、防溺水宣传等,为社区治理带来活力生机。以青年“亲”和力,关注“一老一小”,经常性走访慰问辖区困难老人、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及妇女,解决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增强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是深耕基层绽放“她”风采。立足“为人民服务”,组建巾帼志愿队,始终服务在基层工作第一线,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矛盾纠纷调解、困难妇女救助、文明新风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冲锋一线,充分展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风采。
航天社区社区青年志愿者刷油漆志愿活动
培育志愿组织
用好老旧小区治理的“好帮手”
一是壮大队伍,“夕阳红”走上“新岗位”。针对社区党员退休人员占比97%的实际情况,航天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推行“党建+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挖掘整合辖区退休党员干部、“五老”人员、退休文艺工作者等,组建“夕阳红”志愿服务团队。根据特长优势,分设“家园护卫”志愿队、“合唱”志愿队、“舞蹈艺术”志愿队等。充分发挥退休老同志余热,退休不“褪色”,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人手不足问题。
航天社区挖掘退休“文化能人”为居民写春联
二是织密网格,实现“零距离”“邻”服务。依托社区网格服务点,形成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把支部建在网格、组织建到楼栋,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整合辖区骨干力量,划分24个网格、24名网格长、155名楼栋长等加入社区网格中,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联动的工作体系,组织党员干部和退休老党员担任兼职楼栋长,常态化入户走访,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了解民情,帮助群众解决现实突出问题,排查梳理损害公共利益、扰乱小区秩序等矛盾问题。带动社区党员、在职党员、楼栋长亮明身份,活跃在网格上、楼栋间,形成有党员问事、管事、干事的工作格局,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