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
盘龙区联盟街道:“一站式”解纷聚合力 多元化调解显成效
来源:盘龙区委社会工作部
2025-06-04
字体:【

近年来,盘龙区联盟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按照“标准、规范、专业、法治、融合”的工作模式,建立片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站,从“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规范调处、过程管理”等方面探索试点,初步搭建起以司法所为主、2个街道级片区调解站补充、11个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1+2+11”多元解纷体系,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释放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效能与温度。

搭建“一站式”平台

打造矛盾化解“终点站”

部门联动“一盘棋”,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邀请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派出所、物业行业协会等部门入驻工作站,打造集调解、诉讼、接访、法律援助等多平台联动的实体平台。联系“两代表一委员”、律师、行业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进站,借助多元化专业力量,为当事人提供全面、专业的调解服务,推动构建综合联动、运转高效的联调平台。

服务群众“一条龙”,践行调解为民初心。将生活帮扶、情感关怀纳入矛盾纠纷调处标准流程,提供“调解+心理+人文”的全方位支持。落实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社区人员进社区、进小区、进居民家的“三级三进”工作要求。调解前,暖心筹备,耐心倾听,化解顾虑;调解中,公正沟通,专业引导,保障权益;调解后,持续跟进,回访反馈,巩固成果。针对独居、重疾等特殊人员,常态化开展走访联系和帮扶关怀,努力把调解工作做成暖心实事。

源头治理“一张网”,筑牢平安稳定防线。统筹矛盾纠纷源头排查、社会治安补盲补短及重大风险、突出信访问题管理工作,坚持把调解工作作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强化源头治理和管控,针对物业矛盾、邻里商事纠纷等城市社区常见矛盾类型,提前介入风险,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化解在萌芽。推行受理、调查、调解、确认一站式服务,建立“日汇总、即时办、定期访”工作模式,主动服务社区治理。

创新“123”机制

跑出调解“加速度”

1小时响应:闻令而动解民忧。基层矛盾纠纷接报后,1小时内联动社区民警、相关责任方进行现场了解和核实,掌握矛盾纠纷第一手资料。针对物业矛盾、食品安全、消费纠纷等常见问题与住建、市场监管、公安建立应急响应工作机制,确保发生问题第一事件介入。

2天研判:依法明责促公平。针对调处响应掌握的纠纷情况,邀请社区法务、行业协会等进行研判分析,初步判明责权利关系。重点厘清当事人、政府部门等主体的责任,防止责任泛化和推诿扯皮等问题。综合参考过往案例、AI辅助分析等手段,确定调解工作重点,拟定初步调解方案。

3天调解:多元协商化干戈。针对责权清晰的矛盾纠纷,及时搭建平台组织涉事主体开展首轮协商,建立对话渠道。重大疑难问题,分别与涉事方进行面谈沟通,深入了解双方的诉求和调解意愿,促成当事人建立“协商—调解—诉讼”的化解路径。

深化“调解+”模式

提升群众满意度

“调解+危机干预”:兜牢民生底线。针对重大事故后的当事人应激反应,将社区合伙人危机干预服务引入矛盾纠纷调解链条,组建专班,运用“倾听—共情—回应”的工作方法,为当事人提供维护权益的信息沟通、法律咨询等方面支持。积极协调部门和慈善资源为当事人及家属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心理陪伴服务。

“调解+心理疏导”:呵护特殊群体。做好调解后半篇文章,针对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等特殊群体,在调解工作结束后纳入常态关注流程。依托妇联、心理咨询等资源提供阶段性心理辅导,帮助当事人走出事故阴霾。

“调解+普法宣传”:培育法治土壤。将普法工作纳入调解过程,建立专业律师、驻站法官介入顾问机制,针对不合理人身损害赔偿请求、责任牵连错误等矛盾纠纷中常见问题,由专业人士阐释法条、分析责任、明确标准,引导当事人降低不合理诉求,促成和解。有效提升群众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