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切入口,有效统筹各方力量资源,通过构建“点线面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式”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找准联结点,激发善治活力
减负赋能同步发力。规范村级事务107项、减少证明事项45项,统一规范4类标牌155块,清理村(社区)标识标牌900余块,清理合并各类工 作群408个。区级领导组团包联村(社区)开展基层后备力量摸排、走访、谈心谈话工作,动态培育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73名。招聘基层治理专干36人,举办基层治理专干轮值活动3期,强化青年人才干事创业能力。
三治融合同频使力。把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嵌入217个网格,4200余名志愿队伍活跃在村(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发挥村规民约自我约束管理、教育监督、民主议事作用,公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11期,评选美丽庭院1810户,选树全省巾帼文明岗1个、“最火春城”红袖标1个。以“2+3(1)+N”机制为牵引,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阳宗海实践,开展基层普法宣传7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5万余份。
串起联“新”线,搭建畅通桥梁
贡献治理新力量。建立推行“1+5+N+X”产业链组织体系,培育“红链赋能·益企阳帆”园区党建品牌,依托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等“链主”,分类建立新兴领域行业党委5个、党支部68个,吸纳成员单位130余家,建立企业轮值制度,凝聚研究、应用、服务等资源要素,发挥“链主”企业头雁作用,引导20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聘请企业河长11人、“招商大使”8人参与阳宗海保护治理、以商招商。
展现志愿新担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宣教、服务功能,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组织活动40余场次,推动9个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完成结对共建,开展保护阳宗海、“益企行动”“志愿‘廉’动”等精品志愿服务项目26个,阳宗海湖体平均水质达Ⅱ类水标准,生态发展成效获人民日报点赞。
拓宽联动面,办好民生实事
激活资源库。党工委牵头,推动重点企业与辖区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拓展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与100余家企业共同开展就业推介活动25场,党员干部带头,挖掘本地产业潜力,引领培育林下经济、果蔬基地等产业,推动本地3100名青年就近就地就业。发挥阳宗海公益基金、阳春社区基金“蓄水池”作用,辖区企业主动捐款200余万元,解决“买菜难”“出行难”等群众诉求40件,救助孤寡老人困难学生40余人,动员61人次参与“民生小实事”公益互联网众筹活动。
传递关爱情。整合多元力量,在辖区5所小学实施“青蜗牛”流动教室活动15场,携手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为60名学生捐赠御寒物资,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2场,覆盖人数120余人次,31对“爱心妈妈”和困境儿童成功结对。持续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活动,慰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053人次,提供免费体检1200余人次,将党的关怀送到群众身边。
构建共同体,凝聚治理合力
以学促融夯实基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培训5期,培训5500余人次。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各级党组织以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80余次。
以制促治优化体系。设立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召开协调机制会议2次,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建立“1套工作措施+4级领导挂包+N项制度保障”的“1+4+N”新机制,推动137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顺利完成以保交楼为代表的232项民生实事。坚持公开接访和领导下访结合,共接访下访群众79批146人次,推动化解62件信访事项,化解率95%,推动形成集党建引领、纠纷调解、多元共治、权益保障等于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