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区昆阳街道太史村位于滇池西南岸,2023年,太史村被列为昆明市滇池沿岸43个重点乡村改造提升项目之一。太史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通过“心中一台账、工作一盘棋、服务一条线”多方联动机制,整合好村内外资源,特别是通过对村民“参与价值的实现、参与意愿的激发、参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了“村庄变美、村民变富、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治理目标,拓展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子,让滇池边的一个小村庄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一、 党建引领,擘绘蹄疾步稳作战图
一是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带头谋划、调研指导,区委副书记下沉一线,兼任名誉村长,牵头组建了由市级挂包单位、区、街道、村委会、村民小组五级成员共同组成的工作专班,迅速就位摸排村情民意,精准查找在基础设施、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形成“一表一清单”,一个月内促成项目签约落地。按照“每周一调度”的方式,与工作专班高效联动,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建设方向不跑偏,难点问题快处理。自工作启动后短短4个月时间,完成了投资协议签订、规划编制审查,项目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并建立起联农带农机制。二是党群同心、聚力破题。“两委”干部分组包片,村党委班子带头走进院子,深入村民家中收集问题、统一思想。召开村组干部会议32次、村民代表会议3次、户长会1次,广纳建议、凝聚民心,村民支持建设的热情珠江高涨。党员发挥“尖兵”作用,从自家房前屋后做起,村组干部主动带头拆临拆违15户1200平方米,带领群众累计清理村内“五堆”150吨,形成了“村组干部当先锋、党员带头作表率、群众协力齐上阵”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 规划先行,擘绘美丽和谐新蓝图
一是紧扣项目主题定位。坚持多规合一、一体设计、分步实施,由市、区、街道三级层层把关,开展合规性审查,牢牢把握“最美环湖路起点”的区位优势,围绕打造“二次元驿站”,高标准编制了《太史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分版块设计乡村田间生活体验区、环滇乡村驿站、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区、环滇夜间经济带,同时立足形成“动漫爱好者集合地”的目标,规划了亲子户外无动力儿童乐园、动漫主题咖啡、动漫餐饮、3D打印手办制作、二次元剧本编写等文旅项目,构建起紧扣主题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深挖地方资源特色。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深入挖掘村庄资源,打造“林下集市”“最美环湖路文化体验圈”等本地特色品牌,成功举办“五一假日”活动,通过林下集市、音乐会、气模展、水边篮球赛、虎山夜市等活动,每日平均吸引人流达2万余人。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建立起以二次元、篮球队、摇滚乐队为代表的Live乐队5人文化活动队伍,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阵营。
三、 生态优先,擘绘青山郭外山水图
一是转生态“软优势”为振兴“强支撑”。坚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力量强化乡村的“造血功能”。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活动2场次,覆盖群众300余人,向村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1200份,派发分类垃圾桶100个,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不断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对辖区内滇池湿地及入滇河道的保护和治理力度,清除杂草、淤泥、垃圾共计120余吨,有效改善滇池周边环境卫生,以更优质的环境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二是改昔日“脏乱差”焕如今“高颜值”。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要求,加快“改建厕”,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全力“治废”,新建垃圾收集设施6个,组建保洁队伍4支、保洁员8人,雨污管网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持续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开展活动16次,发动党员群众330余人次,清理垃圾50余吨,种植树木55株、花卉1200株,绿化美化村庄13处500余平方米,村庄整体环境明显提升。
四、 善治善为,擘绘治理有效祥和图
一是拆违过程“零上访”。拆临拆违工作开展以来,太史村坚持“先动员,再拆除”,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包户的方式,与群众面对面,耐心细致地把拆除政策宣传透、把下步建设计划讲清楚,群众对拆除工作逐步从抵触到接受、从不理解到积极支持,最终主动参与到拆除工作中来,仅用5天时间便完成拆违15户1200平方米,全面清理了私搭乱建、残垣断壁,实现了拆临拆违“零上访”、施工过程“零事故”。二是培育新风“添动力”。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按照“易记、易懂、易行”的原则,通过村民自己提、群众共同议的方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激励制度,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村民行为准则的新“标尺”;积极开展各类争先评选活动,近年来累计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10户、“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媳”共87人、美丽庭院38个,营造了人人向善、人人向上的良好氛围;打造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村规民约学习教育共60余场次,形成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有力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五、 联农带农,擘绘宜居宜业共富图
一是由“要我干”到“我要干”。为激发广大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太史村先行在村委会旁空地打造公共景观,栽花添绿。村组干部趁热打铁,采取“专班工作组人员+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村民”四合一的模式,动员村民一起参与,按照“一户一景、拆违透绿”的标准,发动农户建设美丽庭院13个,改造提升小花园5个、小菜园10个,村民慢慢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形成了汇家庭“小美”为村庄多彩“大美”的氛围。二是变“旁观者”为“主人翁”。通过入户走访、集会宣讲、展板展示等多种形式,宣传重点村提升打造的政策法规、重要举措、进展情况、主要成效。在项目方案制定前,村“两位”与村民共同探讨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充分尊重并合理采纳群众意见,逐渐形成了“美丽乡村齐参与、乡村振兴共受益”的思想共识。同时,构建起“项目公司+村集体+村民”的合作模式,村民可以通过参与项目运营取得分红或通过出租资产、摆摊设点经营实现就业,解决收入问题。经过民意调查,超过90%的村民愿意参与到项目运营当中,45户村民愿意把闲置房屋出租用于民宿打造及餐饮服务,真正探索出一条“联农带农”的新机制,让村民在村庄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