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区雨花街道颐明园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整合阵地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依托辖区高校和企业等公共单位在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方面的创新引领力,积极推进校、企、地共建,确立“康乐颐家”党建品牌,探索“颐家人”一站式服务工作法,着力打造居民自治、资源共享、平安共筑、健康共创、和乐共聚的宜居颐养大健康社区。
一、 “望闻问切”找需求,变被动为主动
开展全方位需求摸排,精准掌握社区、居民、高校、企业多方需求,形成涵盖养生保健、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理论宣讲、养老、托幼、志愿服务、物业管理及个性化定制等9份“需求清单”,以“望闻问切”来找准社区治理发力点。一是因势利导“望”民情。对社区服务对象、服务阵地等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了解社区工作短板及服务空白,掌握社区自身建设需求。二是广纳群言“闻”民心。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党员大会、社区“兼职委员制”联席会等收集居民党员、共建单位需求。三是走访入户“问”民意。组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网格长+楼栋长+物业管家+志愿者”网格治理体系,通过入户走访、调查访谈,研究群体性问题、分析群体性活动、走访特殊群体等,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四是深入交流“切”民声。组建“校企地”共建专班,由社区党总支委员牵头,分别对高校、企业实行全包直通服务联系制度,通过“全方位服务、直通精准联系”模式,深入驻地企业、高校,全面收集居民、高校、企业的需求。
二、 “物尽其用”融资源,变共驻为共建
充分整合校企地三方资源,不断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建立“需求清单”销号制度,逐步提升高校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一是以共建为抓手,扩大资源“朋友圈”。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兼职委员制”共建机制,吸纳云南白药集团、云南省医药公司、云南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共建单位19家,社区共建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可利用的资源库不断充实,实现共建资源的良性循环。二是以能人为纽带,延伸资源“智治链”。掌握社区能人底单,组建57人“颐家顾问团”,包含高校思政人才13人,医养专家12人,文化名师12人,法律能人2人,企业“轻工大国工匠”、全国技能人才、省劳模18人,通过社区任职、孵化项目、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得人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断延伸能人背后的资源链,提升资源品质。三是以阵地为依托,迸发资源“生命力”。以共驻共建为基础,全面梳理校企地阵地资源,形成阵地资源清单,按照“居民点单-社区“兼职委员会”派单-共建单位接单”的形式,使得阵地资源得以切实发挥作用,通过积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老年幸福食堂、开设新特药店等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努力实现民生与发展“双奋进”。
三、 “供需对接”落项目,变民声为民生
社区通过党建联席会、院坝会等研讨制定“项目清单”,撬动校企地资源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现与各高校、企业对接形成项目清单32个,扶持创业团队4个,项目成效惠及居民3000余人。
一是共建“双创实践站”。成立“新时代校地协同育人基地”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基地18个,为400余名高校同学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积极发动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最美楼道、最美庭院设计、社区环境卫生改造等实践活动,实现了高校资源与社区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共建“健康加油站”。联合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保健按摩、中医理疗、健康讲座、义诊、八段锦、24节气养生膳食课教学等关怀居民身体健康的专业服务;开展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为老年人创造“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晚年幸福生活。三是共建“心灵加油站”。与云南艺术学院共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室,每周开设普惠性书法、国画班4个,为辖区居民提供普惠性书法、国画课程100余次,满足居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联合云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积极发动教师队伍为社区提供理论宣讲、普法宣传等公益活动,全面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四、 “全龄友好”嵌服务,变向往为现实
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兼顾全龄人群和特殊群体,推动服务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错时使用,推动“全龄友好”理念在社区落地。一是多元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全面推进“一站式服务”,开通老年人优先办事渠道,并积极提供上门代办服务。全速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添置“云找药”一体服务机,开办老年幸福食堂、新特药店、养生膳食厨房、15分钟健身圈。全域推进文体活动开展,开设老年大学,培育舞蹈、瑜伽、太极、书法等居民自组织11个,满足老年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全面呵护,托起成长“童心圆”。建设未成年人活动站,打造儿童书屋、儿童之家,专业化满足未成年人活动需求。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儿童美术、书法、科普等公益课程,举办假期托管班,助力家长、学校关注孩子成长。利用社区“颐家顾问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文明习惯、公序良俗等教育引导,帮助辖区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全龄陪伴,托起生活“避风港”。用好辖区能人资源,开展读书分享会、茶艺交流会、瑜伽交流班,为居民疏解心理负担,缓解工作疲劳;链接职场能人,举办电商培训、职业规划、职场礼仪、公文写作等培训班,提升居民职业素养;定期走访特殊群体,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结对帮扶制度,真正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