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
禄劝县南街社区:“1233”模式绣好社区治理“实”字绣
来源:昆明市委员会
2024-08-27
字体:【

近年来,禄劝县屏山街道南街社区面对流动人口多、问题矛盾多、服务需求多及党群联系少、社会协同少、居民参与少的“三多三少”治理难题,创新实施“1233”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党建引领标准化、网格治理高效化、为民服务精细化、群众参与多元化、社会协同机制化,社区治理效果显著。

筑牢“一个堡垒”

强化党建引领

南街社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1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0048户31868人,流动人口3210户9670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66家,作为全县的核心城区,南街社区承担着较大的基层治理、社会服务责任。社区党委结合区域特点,下设6个党支部,9个非公党支部,党员127名。建立了社区兼职委员制度,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检察院等辖区部门配备5名分管领导兼职社区委员。充分发挥兼职委员、社区党组织等党建力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筹集资金在迎新路廉租房外、南城景秀小桥等7个人员聚集地安装40个便民座椅,以“微改造”促“精提升”,今年以来,共为居民解决民生小实事13件,形成了“社区党委领导、各类组织协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同时,积极搭建以“社区说事”、“网格说事”等议事协商平台,实现社区事务从“一言堂”向“众言堂”的转变,增强了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推行“两化管理”

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网格化管理。社区内有1所小学、一所中学和3所幼儿园,各类企业、商铺6000余家,由于社区人口基数庞大,社区科学划分12个网格和102个居民管理点,配置98名网格员,实施“1+1+N+X”网格化管理机制,由1名社区党员干部、1名社区民警、N名网格员及X名社区志愿者组成,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日常工作中,实现了网中有网、格中有格的群防群治机制。配备社区巡逻电动车8辆,常态化巡查巡访,有效预防违法行为,提升居民安全感。

二是信息化赋能。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在辖区东风集贸市场安装58个高清摄像头,46个普通视频录像和12个人脸识别视频,联动开展流动人口数据信息采集,共登记流动人口500户3000人,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7处,实现社区监控全覆盖,为精准防控和快速响应提供技术支撑。一年来,社区内的矛盾 纠纷得到了有效控制,90%以上的矛盾在初步介入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大大减少了因矛盾升级而引发的社区不和谐现象。

汇聚“三支力量”

激发治理活力

一是党员队伍。通过减负增效,规范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减少表格10项、证明文件40项,清理内外部挂牌86块,让党员干部更多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由42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联防队伍,开展“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式”服务和“有困难找党员”帮扶活动,共组织完成社区绿化树修剪 335棵,拆除违规“挂耳式”招牌676块,整治临时摊位316。通过减负增效,赋能和激活党员干部队伍,释放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能。

二是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投身环境卫生整治提升行动,先后开展清扫街道、清淤疏通等志愿服务23次。发动社区群众筹集资金2万元,动员共建单位和群众124人,对社区联合大沟的淤泥进行清理,修缮加固29米。社区二组自筹30万和县法院支持资金,全面清淤疏通南城佳园排水下水道。

三是文艺宣传队伍。成立文艺宣传队伍,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党日等活动,联合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开展“春节游园”、端午节包粽子、“儿童节宣传教育”等活动50余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40余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让社区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通过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居民社区治理,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聚焦“三类群体”

精准服务民生

一是织牢养老“幸福网”。南街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10.2%,投入232万元建成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心设立棋牌室、休息室、医务室等娱乐休闲场所,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同时,为解决社区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召开筹建“老年幸福食堂”协商议事会,链接多方资源建成“老年幸福食堂”,给予饭菜补贴,解决500余名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好评率达100%。

二是构筑助学“关爱网”。联合县红十字会成立禄劝县首支社区公益基金,连续2年举办“社区助学,爱心汇聚,梦想起航”助学活动,积极链接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公益捐赠资源,号召5家爱心企业和1位爱心人士捐赠助学资金7.5万元,同时,社区为985、211院校和本科院校招录学生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惠及62名社区优秀学子。

三是织密民生“暖心网”。实行“主动发现+协助申报+精准扶助”机制,重点关注残疾人家庭、失独家庭、独居老人等低收入家庭,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积极协助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目前,社区共有残疾人199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人,特困供养人员6人。同时,投入2万元资金建立社区“儿童之家”,以假期陪伴为依托,为未成年人提供特色关爱服务,并加强社区走访,对符合条件的儿童及时申报纳入救助保障。此外,承担起“资源链接者”角色,引导各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困难群众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救助、物资捐赠等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