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强化各类兼职网格员、微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其他各类基层治理工作者(以下简称“入网人员”)素质,着力建立健全网格人员技能培训体系,近期,五华区依托辖区成熟的网格治理体系成立了全省首家“红色网格学院”,构建共建共享、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内容详实科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坚持红色立院,将先进经验本土化。通过向浙江宁波市等地区学习借鉴网格学院建设经验及成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采用“1+10+N”的培训矩阵(“1”指1个“红色网格学院”主阵地,“10”指在五华区下属10家街道办事处各设置1个“红色网格学院”分院,“N”指在街道办事处下辖具备办学条件的单位或片区设置多个理论业务培训实践基地),创新“网格学院”教学模式,着力多元化打造网格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式共享的基层培训交流平台,有力助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特色兴院,将行政资源集约化。充分考虑整合全区各类资源,坚持“学研用”结合,努力把学院建成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基地、队伍培训基地和实践创新基地。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聚焦实战需求,针对基层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传道授业解惑,着力提升入网人员在网格治理、化解矛盾、维护平安、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在师资队伍上,聚焦实战水平,组建以固定讲师、流动讲师以及特邀讲师为主的讲师队伍,聘请辖区具备丰富基层治理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或在基层党建、社会综治以及网格治理等领域具备特长、熟悉工作情况的人员,围绕“教学质量”及“学习成果”两方面,设定讲师及学院考核评价指标,有效保障学院教学成果转化;在培训模式上,聚焦实战应用,坚持政策理论和业务实际、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集体讨论与个人研学相结合,注重将线下教学主阵地设置在楼间巷宇等基层一线工作场所,充分运用符合基层工作实际、贴近日常工作情景等形式,进行现场案例讲解、经验交流,努力把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为一线工作水平的提升。
坚持开放办院,将交流平台丰富化。通过设置案例教学、现场模拟、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入网人员了解掌握网格工作新要求和全国先进发达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基层治理领域工作经验,进一步拓展视野、强化技能和总结经验,提升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打通相邻街道之间行政管理差异壁垒和不同行业部门间的监管隔阂,着力整合社会治理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各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各部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坚持智慧教学,将教育培训系统化。“红色网格学院”从加强入网人员综合能力入手,探索构建智慧化教学交流平台,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网格化治理体系、基层智慧治理等方向,依托五华区网格智慧化工作系统,采用视频会议、网络发布视频课程、学院APP推送课程等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设置基层党建、网格治理、社会综治、综合素养等四大教学模块,形成“线上重理论、线下重讲解,线上碎片化,线下集中化”的教学新模式。入网人员可通过“红色网格学院”的案例教学、现场模拟、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入网人员更加灵活、高效、便捷地参与学习、交流互动,推动形成一批理论深度和实战效果兼备的示范课程,进一步在“教”与“学”中深化培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