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今天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社工作为社会建设的专业人才,如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添砖加瓦。
社会工作者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环境治理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早期更侧重于通过技术性手段实现自然环境的生态复原。虽然自然科学领域在解决区域性环境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面对环境问题背后所衍生出的长期性危害时,仍需要社会科学领域的协作共治。环境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对“环境”概念做拓展性认知,并尝试重构人与自然主体关系的学科分支,近年来已陆续展开了以环保知识普及、环保意识提升为主的实践探索。
教育为先的知识输入
以环境教育为主的知识输入就可视为社会工作参与环境治理的第一步。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借助学科范式内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参与到环境教育的实践中,帮助公众具备预防或应对生态风险的基本能力。从该层面来看,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环境知识输入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为公众开展环境知识的个性化输入。社会工作者向来重视服务对象的主体感受与能力获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环境知识的个性化输入应该将服务群体所处的成长阶段纳入服务方案设计的考虑因素中。具体来看,幼童时期的群体更易表现出勤奋、主动学习,因此针对这类群体更适合提供细致性或系统性的知识输入;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因其受自我同一性和心理、社会角色混乱的影响,为其提供互动性的知识输入更为适宜;在面对成年或老年群体时,为其提供经验性的知识输入更能提升群体的参与度。
二是为公众提供环境政策的持续性解读。社会工作者作为环境治理实践的参与主体之一,可以通过扮演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中间人”,逐步推动环境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通过行使社会权利,借助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公众理解现有政策的制定逻辑,引导公众逐步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风险性”和环境危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将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并借助新媒体力量定期分享给公众,以此使其逐渐弱化对执行自上而下的政策产生的排斥心理。这两方面的专业服务也是遵循社会工作者应从服务对象主体出发,思考服务内容的实务原则。
体验为主的实践陪伴
社会工作者的环境治理实践要把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与自然环境建立关系,使公众在生态体验中逐步产生可持续的环境行为。其中,生态体验是社会工作者作为实践陪伴者的微观性尝试。体验为主的实践陪伴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陪伴公众在生态空间中运用所获的环境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在公众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后,及时为其提供运用知识的“练兵场”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简单来说,其一方面可以组织公众在“人造生态空间”(如生态博物馆)中,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理解美好生态环境与日常身体健康的关联;另一方面组织公众在“自然生态空间”中开展环保实践,并在实践中与环境产生持续性互动。如以定期组织巡河活动为契机,组建多个具有群体同质性的小组,以期通过巡河中涉及的自然环境系统与人际互动系统,去强化公众的环境习得行为。
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带领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万科玫瑰里小区居民共建社区花园。(供图/徐进)
二是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以产生持续性环境治理行为。从内源发展理论的观点来看,个体对于日常生活场域的关注度高于其他场域,并对生活场域内现存的资源与需求更了解。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激发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就要从其日常生活中切入,比如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小区宠物粪便集中处置、小区菜园种植,等等,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其参与生态体验。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影响者的角色,以自身行动主动开启环境实践,而不是一味地扮演知识专家。通过实践中产生的成效逐步影响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主动关心,其过程亦是为了弱化社会服务实践中“项目停服务止、服务止实践终”的现实窘境,促进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行为形成。
赋权为重的取向转变
环境治理本是生发于公共空间的一项社会行动,其本质是追求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共同善”。其中,“共同善”一方面体现在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这一实践的共同认知,也是环境治理实践者身份的培养;另一方面则侧重于公众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契约关系建立。因此,为了形成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共同感”,社会工作者可以试图从两个方面展开行动赋权。
一是营造“公众为主、社会工作者为辅”的环境治理实践氛围。在本土语境下,环境治理的实践主要依托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其治理计划也是需要符合项目的具体需要。这样一来,社会工作者为了按期完成量化的项目指标,在多数情况下会忽略环境意识和环境治理行为的培养,这也是一种对于行动赋权的弱化。与此同时,其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也使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产生服务依赖。面对这样的现状,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服务对象具备开展环境治理行动的初期,继续持续赋能,鼓励其主动展开治理行为,甚至是激发服务对象之间通过建立“互助社群”来实现环境治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服务不能只有专业知识的输入,还应该加入经验知识,尊重当地经验在服务过程中的作用发挥。
▲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绿色未来环保志愿服务队开展“阳光菜园”垃圾分类系列活动。(供图/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二是促进政策制定者对公众环境诉求的了解,推进政策实践在环境治理中的运用。政策实践是不同于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的一种实务理念。可以说,其是在社会工作者赋予服务对象一定的自主权后应达到的实践场景。其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来源于公众在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碎片性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工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性积累和维护美好生态的理性反思。具体而言,第一,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公众分享的实践经验和公众日常表达的环境诉求进行详细记录;第二,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对收集到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形成正式提案;第三,借助社会互动网络将其呈现给环境政策的制定者,以此用微观的环境治理来影响未来宏观政策的制定。这也是一种推动宏观社会工作在环境治理中的本土尝试。
(本文节选自《中国社会工作》杂志。作者汤皓然系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罗桥系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贵州社会建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