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宁区宝峰街道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挥组织优势指导各村大胆实践,逐渐探索出产业带动、自主经营、抱团发展、资源盘活、物业服务、文化旅游6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宝峰街道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506.44万元,是2020年收入的近两倍,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上的占76%。
产业带动型
立足于晋宁区“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创建“主战场”定位,坚持打好花卉产业发展牌,引导各村把优势资源、优势力量向花卉产业倾注,在推动优势产业提级增效的过程中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上方古城、韩家营、昌家营、中和铺村委会流转2500余亩土地,支持云天化花匠铺公司、区国资公司实施无土栽培花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建成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现代花卉产业园2个示范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75万元,带动9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自主经营型
鼓励各村打破“一租了之、一入了之”的“懒汉”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和铺、昌家营两个村凭借本村丰富的土地资源,主动寻求与银行、优质花卉种植企业、市场方等合作,充分整合鲜切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资金,计划建设玫瑰花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500余亩,探索“村集体+运营方+农户”的发展运营模式,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鲜切花6000万枝,村集体每亩年均收入2.4万元以上,每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抱团发展型
引导各村打破村域界限,积极推行“强村+弱村”“资金+土地”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让小村、弱村“借船出海”“借地生金”,实现共富。上方新街、青龙、宝峰等8个村整合各级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及村级自筹资金900万元,推动实施宝峰街道集贸市场改扩建项目,8个村集体按股分成,让小河口、青龙等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无”到“有”。
资源盘活型
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帮助各村对村集体的土地、山水、田园、“四荒”等资源进行合理盘活和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青龙村发挥林地资源丰富优势,率先推行“包山拾菌”的承包模式,让2000多亩林地得到承包人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村集体每年增收29.7万元;酸水塘村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吸引专业团队投资种植100亩黄精,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6万元,2年后村集体增收预计可达10万元;海龙村依托优质水资源优势,开发饮用水产品,“线上+线下”市场双线发力,聘请资深职业经理人代运营管理,打响玉康龙泉产品品牌,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物业服务型
围绕发展及生产生活需求,鼓励各村探索新业态发展。上方新街村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对沿街32间闲置商铺进行统一装修和管理运营,项目运营后村集体每年预计增收13万元。上方古城村结合集镇停车压力大、停车难的实际,规划建设停车场车位260个,每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昌家营村、宝峰村村级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组织本村劳动力承接集镇周边卫生保洁、苗木修剪、绿化管养等服务,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每年增收近110万元。
文化旅游型
各村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清水河村致力打响“中国月季村”名号,依托200亩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种苗研发基地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村内3家庭院经济示范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双龙村以“绣球文化”为核心,以云客鸿花园餐厅为依托,以“一米菜园子”为点缀,聚力打造具有独创性、文化性、充满记忆点的艺术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坐标;青龙村以洋芋产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通过“互联网+”线上推介,“洋芋丰收节”线下体验,构建“农产品+文化旅游+体验”一体化格局,进而带动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