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百草村位于滇池西岸,全村现有317户748人,白、汉、彝等民族在这里世代而居,相融共生。近年来,百草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擦亮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底色的同时,探索出了“望、闻、问、切”社会治理工作法,织出了一张基层治理“同心网”。
一、望民情,察民需,织密社区“治理网”
百草村按地理位置、党员分布、人口数量等将辖区划分为4个网格,聚焦百姓需要,将党的建设、民族宗教、社会保障、生态治理等工作纳入网格,构建“党支部+党员+村民代表+户代表+志愿者”的网格服务体系,将网格员培养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实现村庄治理“一张网”,让服务的触角扩展到群众需要的每个角落。
二、闻民声,应民盼,织好群众“服务网”
引进连心专业社工人才进驻百草村,同时借力西山基层社会治理专家智库,找准村民共商的路子,运用座谈交流、个别走访等社会治理方法,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重建舞龙队,重拾社区文化记忆。透过舞龙队的组织孵化经验,组建了文艺队、编织队等6支自组织。发掘云南白药创始人、《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者等名人的文化效应,对1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讲好保护滇池金线鲃、中医药发展等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三月三耍西山”“百草村舞龙”等文化名片,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增强了村民自组织的动力,激活文化自信,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创新。
三、问民意,纳民方,织牢生态“共护网”
立足保护滇池母亲湖,通过实地走访主动收集居民意见,采纳居民提出的“三级包保”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累计改造户厕70座,新建公厕3座,建设垃圾分类点4个,新增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埋设雨污分流管道7600米,实现了农村卫生户厕和村庄截污干支管网全覆盖,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收集转运处理,打造了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四、切民忧,促民富,织强产业“发展网”
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采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控股公司+村民”模式,发展5家精品民宿、5家民族特色农家乐、6家特色农副产品专销商铺,形成百草食府和百草堂等中药药膳、养生体验消费新场景,持续提升文旅消费的吸引力。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较2010年增长了4倍,实现了村民“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就业不出村、挣钱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