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
条例修订完成!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内禁止露营野炊活动
来源:春城晚报
2023-12-01
字体:【

2022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条例”修订工作。11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这3个《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新一轮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已全部完成。

当下,城市周边的露营已经逐渐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放松的主流方式,在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规定,在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内,禁止露营、野炊、烧烤、篝火这类活动。

生态保护核心区

禁止开展与滇池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条例》明确,应当按照划定的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红线,确定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并进行相应的管控。其中,生态保护核心区内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条例》规定,禁止在生态保护核心区开展与滇池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开展污染治理、执法监管、科普宣传、防汛抗旱、航运码头、生态廊道、绿道等公共设施建设。

生态保护缓冲区

可以开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设施建设

《条例》明确,生态保护缓冲区内实行的是负面清单管控。

在生态保护缓冲区内,可以依法经批准开展必要的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设施建设和民房修缮建设等,不得突破村庄规划确定的边界以及管控要求。

已建成的商品住宅、宾馆、酒店,在不扩大原有规模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必要的修缮,相关修缮活动应当严格管控,并提升环保标准,确保垃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生态保护缓冲区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确保依法保护的湿地、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等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

绿色发展区

现有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全部迁出

《条例》规定,严禁审批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禁止在绿色发展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炼汞、电镀、化肥、农药、石棉、水泥、玻璃、冶金、火电等项目,以及直接向入湖河道排放氮、磷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和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其他项目。

现有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应当全部迁出滇池流域。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规模,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这些区域禁止这些行为:

生态保护核心区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施;非法侵占水域,或者违法利用、占用河湖岸线;

在划定区域外搭棚、摆摊、设点经营;

露营、野炊、烧烤、篝火;

使用机动船、电动拖网或者污染水体的设施捕捞;

围堰、网箱、围网养殖,暂养水生生物;

擅自采捞对净化水质有益的水草、底栖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

投放外来物种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

在滇池水体清洗车辆、宠物、畜禽、农产品、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物品;

生态保护缓冲区禁止的行为。

生态保护缓冲区

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

新建、改建、扩建商品住宅、宾馆、酒店等商业性质的开发项目,新建房屋开展民宿;

新建、改建、扩建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农村居民回迁安置项目;

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除外)、工业园区、陵园、墓地;

爆破、取土、挖砂、采石、采矿;

违法排污、占用、开采、开垦、填埋等破坏湿地的行为;

在入湖河道围堰、网箱、围网养殖,暂养水生生物;

在入湖河道清洗车辆、宠物、畜禽、农产品、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物品;

违反规定垂钓。

绿色发展区

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未按照规定进行预处理,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不符合处理工艺要求的工业废水;

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者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未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性措施,或者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

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

擅自取水或者违反取水许可规定取水;

违法砍伐林木;

违法开垦、占用林地;

违法猎捕、杀害、买卖野生动物;

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桩、标识;

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国家明令禁止或者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塑料制品;

擅自填堵、覆盖河道,侵占河床、河堤,改变河道走向;

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或者不符合规定的网具捕捞;

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