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
从七大变化领略新时代的昆明!
来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2021-05-31
字体:【

5月27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昆明市专场发布会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这也是本系列发布会州市版块的首场发布会。

41

新闻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昆明是一座拥有

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党的领导下

昆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

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42

图源:视觉中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昆明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体来说

可以从七个方面

领略新时代的昆明

43


一是格局之变,正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奋进

昆明虽地处西南边陲,但历来就是我国西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是内地和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深刻把握昆明在全省、全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地位作用,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谋划提升昆明的发展格局。


战略格局全面提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三大城市品牌,把昆明的发展格局提升到一个更大、更广、更远的能级范围。


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昆明城市空间格局长期拘泥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局促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优化,昆明城市布局已从“聚点围片”向“拓圈建群”转变,从“单中心”的翠湖时代,进入到核心区“东进、西拓、南控、北延、中优”的滇中时代,正迈向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大开放时代。

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生态涵养区布局持续优化,圈层联动、梯度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在,昆明建成区达到421平方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54倍;常住人口达到846万,是1978年的2.3倍。


开放格局持续拓宽

坚持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同世界20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109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在昆明投资兴业。长水国际机场客运航线达到396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达到63个,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达到45个、居全国首位。

缔结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交流城市44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城市国际友城全覆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正式缔结友城的数量居全国第一,“朋友圈”越来越广。

昆明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先后获批,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成立,南博会、上合昆明马拉松等影响力不断提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在昆明召开,昆明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热度日益扩大。


二是实力之变,正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奋进

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但由于久经战乱,可谓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克难攻坚、接续奋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迈向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规模跨越提升

46


产业支撑不断增强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副望远镜、第一根电缆都诞生在昆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业“五朵金花”更是深受省内外消费者赞誉。

近年来,我们研究提出并推动落实“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化工、文化旅游、大健康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了支撑昆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基地,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了云南新能源汽车和5G智能手机制造“零”的突破,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

48

昆明斗南花市 杨峥 摄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78家。

“十三五”期间全市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2.1%提高到60%,院士(专家)工作站达332家。消费代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以数字赋能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裂变,税收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0%,经济发展“含金量”越来越足。


三是绿色之变,正向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奋进

绿色既是昆明发展的底色,也是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滇池水质明显好转

昆明市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坚持“四个治滇”(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推动“六个转变”(工作内涵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保护治理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创新实施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截污治污项目和生态湿地建设,实现了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达到了近30年最好水平,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滇池湿地获得了“中国最美湿地”称号。2020年,滇池主要污染物指标大幅下降,与201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36.7%、总氮下降26.2%、总磷下降44.6%,全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50

资料图 滇池水杉 崔永江 摄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长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名,2020年达到100%,是2013年执行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近年来,阳宗海、金沙江、牛栏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阳宗海水质从Ⅳ类提升至稳定保持Ⅲ类,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关停72个滇池流域及西山等重点区域内的采矿采砂采石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62%。“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昆明最靓丽的名片,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


绿色低碳深入人心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科学控制碳排放总量,“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7%,加速步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51


四是城乡之变,正向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奋进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美化优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

52

五是治理之变,正向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奋进

昆明市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突出“牵头抓总”和“制度规范”,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形成了精细化、专业化的基层治理

开展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配备网格员9349名,探索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和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新模式,搭建了基层社会治理九大共治平台,在村(社区)推行“楼栋长”“十户制”,延伸社会治理“半径”至基层“末梢”,实现“基层一吹哨,各方就报到”,有效畅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打造了便利化、高效化的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到全国省会城市最少,“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市场主体总量达89.6万户。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招标投标领域标杆城市,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

构建了法治化、协同化的治理局面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新进展,公共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圆满完成,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大幅上升,2020年昆明公共安全感指数跃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建立解决群众诉求“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良好局面,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六是民生之变,正向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奋进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共享为目的,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办成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好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脱贫攻坚从“决战决胜”到“巩固提升”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新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推出红蓝紫黄绿“五色卡”管理机制、“三讲三评”等系列组合拳,201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总目标,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市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88%降为0,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目前已全面转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新阶段,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居民生活从“有保障”到“节节高”

2020年,昆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018元和1771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1980年的109.1倍和75.2倍。“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97缩小到2.7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城市第7位、省会城市第2位。

54

昆明市官渡区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护理部主任杨娇蓉(左)在陪老人聊天。新华社发(陈欣波 摄)


公共服务从“基本兜底”到“扩面提质”

55

七是作风之变,正向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奋进

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风政风作风持续向好。


锲而不舍正风肃纪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余毒流毒影响,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2016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5612件,双规和留置486人次,处分党员和公职人员5325人,移送检察机关492人,始终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深入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活动,全市近2万个基层党组织完成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红色物业”“双报到双报告”“万名党员进社区”“党建联盟”等成为昆明特色党建品牌,选树社区“名书记工作室”的创新做法得到中组部肯定推广,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


努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通过比选择优选拔产生27家市直党政机关29名主要负责人、4家市直机关17名副职、以及8名35岁以下县(市)区政府副职,连续两年在55个市直单位开展科级正职干部全员竞争上岗,一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得到重用。


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完善干部监督机制,构建“指尖上”的全民监督网络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务服务综合评价,树立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建立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好干部鼓劲撑腰,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百年奋斗、百年辉煌

昆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向未来

昆明将成为


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

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

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

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

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我们相信

昆明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定会谱写好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章来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